●討論作家:魯迅
●班級:長庚科技大學100學年度 五專護理科 二年七班
●成員:5號田宛仟、8號吳宥慶、15號、24號洪愷彣、44號蔡念安、47號鄭雅文、48號蕭琇秀
作者生平介紹
* 魯迅(1881.9.25 ~ 1936.10.1)
*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原名周樹人;年輕時 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 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
*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 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 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5號田宛仟
8號吳宥慶
15號
24號洪愷彣
44號蔡念安
47號鄭雅文
48號蕭琇秀
心得報告
5號田宛仟
在準備這個報告之前,我對魯迅這號人物並沒有很多的認識,不過後期因為看了他所寫的「狂人日記」對他有比較多的認識。雖然說「狂人日記」這本小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的白話小說,不過對我而言,看起來似乎還是有點艱深難懂。不是不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文章裡頭字字句句組成起來的意涵有點難懂,畢竟這是在「五四運動」推行當時所發行的小說,也是為了向當時的封建制度宣戰、吶喊的文章。 雖然一開始看會有點不太懂,但讀久了就會發現,其實魯迅想要表達的意思就在他文筆的另一面,在他文筆之下的狂人說著瘋言瘋語,但卻又隱含深切的真理,慢慢的從文章當中敘述了封建制度下人吃人的本質。報告之餘學到最多的除了口頭報告的方式,還有電影的拍攝,從最初的小說要改編,再來到劇本、台詞、剪接、配音,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當要組合在一起卻變得複雜、麻煩。不過經過組員之間的配合,還有小組長的認真負責,讓我們早在第一組報告的時候,就已經做了討論,所以距離我們報告的時間還蠻充裕的,進而更能把我們覺得最好的部分,呈現給大家。
8號吳宥慶
這是我第一次看魯迅的作品。在這之前,魯迅之於我只是課本上的某個人,我知道他很有名,因為他是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因為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用現代體式創作的人。這篇狂人日記真是經典中的經典。
老實說我一開始根本看不懂這日記到底是在說些什麼,看了幾遍開始有了個模糊的概念,喔,這主角有被害妄想症不成?老想著每人都要吃他,每人都在吃來吃去的,大人小孩,父母兄弟姐妹,鄰居朋友,沒一個例外,大家一致的目標就是吃人。每個人都在算計的就是如何吃人。可是再多看幾遍又更明瞭一些了,這人呢,鐵定很孤單,沒一個人了解他,這還不打緊,糟的是大家要嘛大家把他當瘋子看,要嘛說服他放棄他腦子裡面的思想。最後呢,他不從的話就等著被”吃”掉吧。
日記中不斷地以狂人的角度描述周遭(想像的)陰謀氣氛,一下是怪異的眼色,一下是言語的暗示,在一下又是詭譎的冷笑,連小孩子都跟著異論紛紛。這些描述強烈的表達了魯迅內心對於所處社會的質疑和不信任,即便是自己的兄弟,都跨不出吃人的傳統而參與了共謀。另一方面,對於至親(兄弟和母親)的懷疑、自己猶如家禽般地被禁閉,無不暗示傳統家庭加諸個人身上的鐐銬。 然而,想反抗的人不一定能免於幫兇的指控,一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表明作者對自己也是共犯的質疑。
我知道這篇文章或多或少在寫的是魯迅,或者根本是他的心情寫照。在那個年代,中國民主剛起步,革命是革成了,就是文化這事還有待同志們努力努力。魯迅將自已放進新文化奔流的時代和根深千年的歷史傳統的拉扯中,藉由有意識地文字書寫,表達對時代的質疑、絕望,也無意識地映射出他身處舊傳統「共犯」結構下,對於自己高喊新文化的無力感。文末雖然看似抱著那麼一絲希望,認為或許仍有不受窠臼「汙染」的下一代存在,但「救救孩子…」的呢喃、對於具體方法描寫的空缺,以及文中反覆自白的共犯想法,都為這篇日記所想表達的積極性上了一道沉重的栓。我們可以感受到出魯迅將對新社會的樂觀期待幽閉在對當下社會的現實體認之中。
15號
我從”狂人日記”來看,我覺得篇中所講的「狂人」說著瘋言,卻又隱含深切的真理;看似瘋行,卻又進一步揭示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本質。原文寫著: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之所以為狂人,就是因為他患了迫害症,而這個病讓他以為周遭附近的人都想要吃掉他。也就是說整篇故事的角色,都活在吃人與被吃的恐懼中。其中,主角的大哥象徵著家族制度,他並不是有意陷害主角,但是因為他遵奉禮教制度的觀念,因此決定了他要按照社會傳統的意志消滅主角的叛逆意識。
趙貴翁,這個角色在故事中重複出現。在我看來,以名字的意義來說,或許他代表著村中的有錢人,也就是有名望的人。可能和村中較窮困的村民做一個對比,但是在這個對比之中,也凸顯了整個村莊,整個社會不管地位如何,都受到封建制度傳統的影響。
趙貴翁,這個角色在故事中重複出現。在我看來,以名字的意義來說,或許他代表著村中的有錢人,也就是有名望的人。可能和村中較窮困的村民做一個對比,但是在這個對比之中,也凸顯了整個村莊,整個社會不管地位如何,都受到封建制度傳統的影響。
醫生,在傳統社會中,通常以”治病救人”的面目出場。在這裡扮演著勸戒者的身分,藉此”挽救”封建道德淪喪的人。實際上,是”吃人”這盛宴幕後的小螺絲起子。
就連趙家的狗,都是這樣面惡凶煞的瞪著他,肖想著他身上的鮮肉。所有人都吃人,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眼睛,似乎想害我。我明白了。這也是他們娘老子教的!」這裡點出了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透過教育代代流傳下來,而孩子對是非的判斷能力早已被混淆。
狂人看書卻看到滿本的”吃人”,這是到了惶恐的最高境界了!就是因為怕被人吃,所以腦袋瓜想著都是吃人,就連愜意的讀書時光也是。而仁義道德和吃人簡直成了最佳的對比,藉此強烈控訴那封建社會的虛假,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是吃人的因子。真是諷刺!最後,就要談到作者的目的了,魯迅將仁義道德視為吃人的工具。吃人只是中國社會的一部分,魯迅卻把他無限延伸,藉此扯出更多中國封建社會的病態和醜陋,更暴露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正因如此《狂人日記》便被魯迅賦予了深厚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內涵。但是除了批判社會,魯迅也藉著狂人更嚴苛的口吻批判自己。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無意之中,不知吃了我妹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除了犀利的筆觸,這種反省的態度也是我欣賞的!24號洪愷彣
其實當初看到那幾位作者
, 最想寫的就是魯迅
, 也很幸運的抽到魯迅
, 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因為那名字很熟悉
, 還有他那些知名著作吧
! 例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等
, 只是當選定文章
, 可是想知道狂人是指什麼
, 其中所代表的意義又是?於是我翻開了書,總共分了13段
, 老實說我看到第二段我就看不下去了
, 接著我快速的看過其他段落
, 然後發現我完全看不懂書中想表達的意思
, 接著我向同組的組員求救,同學要我多看幾遍
, 於是我又重新看起,大概看了四五遍,我稍微的看出一點頭緒,發現其實書中所謂的吃人並不是真正的吃人,而是當是社會的環境,患有迫害狂患者的孤獨心態,深刻地揭露了在「仁義道德」掩飾下的四千年來封建制度和禮教吃人的本質,喊出了「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正義呼聲。 一開始作者就善用了日、月、時辰,作為全篇氣氛的暗示性。 第一段還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但是,此時已經暗藏了危機,「須十分小心」。第二段就因「全沒月光」而“知道不妙”了。第三、四兩段還有「早、晚」,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第十段豁然出現了「大清早」,而第十一段則徹底變成「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了。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天氣與時辰全是有意設置的,便於讀者在充斥詭譎的氣氛下,進入了「狂人的臆想世界」。文中末段又以「沒有吃過人的孩子
, 或者還有?救救孩子.....」作為結束意指這樣社會的亂象,人們應拋棄惡習,經由這些導讀讓我更了解書中所要表達的意境,這篇文章是需要細細品味,才能了解書中要表達的,可能因為當時社會環境,剛好是五四運動剛開始,第一篇白話文章,因為文章距離現在有一點久遠,但作為偉大著作,必定有它的價值,所以我們選了這篇文章,其實選完我看完第一次以後就後悔了,因為他所想表達的我竟然完全體會不到,但為了完成報告我仔細讀,與同學討論,最後我發現在魯迅的文章中會發現他的每一個字句竟然都在顯示一個訊息,文章的緊張讓你看了也覺得身入其中,我只能說魯迅的文字讓我覺得佩服。
其實這次的報告是一個很棒的經驗,老實說如果沒有這項作業,我一輩子不會去看狂人日記,因為這份功課,我增廣了自己的見聞,也學習到,跟同學討論的過程有開心有辛苦,但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學習。
44號蔡念安
魯迅所有作品裡,其中這本《狂人日記》光是書名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上網找找他的簡介後更是讓我們這組決定全都各買一本收藏!
拿到書以後翻了翻內容,他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以另一種手法深刻的描述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以狂人的精神狀態以及心理想法,表現出徹底反對專制社會的態度;且光書本封面就寫著這本書的精髓:「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瘋言瘋語,但卻不乏真理。狂人的低喃,又何嘗沒有引人深思的理由?魯迅筆下的「狂人」說著瘋言,卻又隱含深切的真理;看似瘋行,卻進一步揭示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本質……」。
而看完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第一篇和本書同名的〈狂人日記〉以外,還有第二篇〈祝福〉,故事裡的祥林嫂那悲慘的待遇,那淒涼的冷嘲熱諷,那遭遇不幸的人生,不只呈現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更是反映出那病態社會裡人性的善惡!
裡頭有句話一直在我心中環繞著,祥林嫂問:「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看到這句,我思考著,這是否是個伏筆?是否表示祥林嫂有想尋死的念頭?是否又是另一個故事情節的開端?果然!沒幾天,就接到祥林嫂已亡的消息!當故事接近尾聲,真覺得祥林嫂的人生坎坷的很,走的時候也沒家人在身旁陪伴,眾人只能以繁響的炮竹帶著祝福的心,祝福她。
由於這次的國文報告,除了此心得外,還有個影片部分,跟著全組的同學們討論著劇情,一起拍戲,一起錄音,合力完成的感覺,真的很棒!
雖然過程中曾感覺到時間緊迫,每個人皆有各自的事情得處理,很難找到大家都有空的時間,感覺很緊張,很怕沒辦法完成,可當看著自己拍出來的影片一點一滴的慢慢成形時,這所有的不安全都煙消雲散!
很謝謝這次的報告作業,讓我有了很好的回憶
! 也讓我知道原來我們還有這麼多潛力,可以拍出一部電影呢!47號鄭雅文
這次我們要報告的小說是相當著名的「狂人日記」,由魯迅著作,這本小說內含了十篇故事。雖然報告的是同名故事「狂人日記」,但在看完整本小說之後我感觸最深的是一篇叫「傷逝」的故事。在這次報告之前對於魯迅這個作家感覺很耳熟但卻從未真正的了解、閱讀他的著作,藉由這次的閱讀對於魯迅有更深一層真正的了解。
「狂人日記」這篇故事似是精神病患的獨白,很多內心話想說卻不能說出口,因此神秘到像是精神病患者。「傷逝」這篇故事在講述一個人的生活重心,一名男子從單身到與一名女子相愛到最後又變回單身,女子的出現與消失讓作者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故事中的男子和女子的初次相見是在一個會館裡,這名女子的思想在當時屬於十分的特別相當的開放,令男子相當的震撼並刮目相看。後來女子決定與男子開始同居的生活,剛開始的兩個人生活很甜蜜,但基於生活的所需又碰到男子失去工作,男子越來越沉默多次的想要跟女子說出心底的真話,每次想開口時卻又被女子的單純稚嫩的眼光給擊退開口的動機,把溫存的謊話獻給女子,把殘忍的現實一而再的堆在自己的心上,到最後男子真的受不了向女子說出心底的真話,女子的臉色從此不見那單純稚嫩的神色,隔天就離開了同居的家,男子不敢相信女子什麼也沒說、一絲信息也不留的就離開了。直到男子登門拜訪親戚請求工作時聽到了女子在幾日前已離世的消息,並親眼看著女子的葬禮在眼前進行著才心碎的接受了事實,男子不願再想起點點滴滴的回憶所以搬離了同居的家到一個新落腳處,但過去曾經一起飼養的寵物卻突然的出現,再次勾起男子的難過回憶。男子決定把「遺忘」送贈給女子的葬禮,忘記過去曾經的一切,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即使痛苦現實,但這也是展開新人生的唯一方法。
生活中,大家常常會把很多的心事往自己的心裡掩埋,以為時間可以把不悅的心情腐蝕掉,對於愛人對於朋友總是給予無止盡的溫存、謊言,換來的卻是讓自己過的悶悶不樂。每個人的生活重心都不一樣,共通點是重心只要有一點異樣總會令人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當失去生活重心時低落、難過和挫折感都是難以避免的,有許多金玉良言在此刻陪伴著我們,必須走出心痛和回憶才能再展開新的生命旅程。
48號蕭琇秀
《狂人日記》就是作者─魯迅對傳統社會弊害的訴狀。他並不直接議論社會的弊病,而是透過一個瘋子、荒唐的日記來諷刺傳統。文中寫道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德」可以看出「吃人」,諷刺傳統是「吃人的禮教」;還寫到「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指控當時人們對於不合理的現象習以為常。魯迅以辛辣、嘲諷的文筆,暴露出當時社會所習慣、自以為殘暴與正常的扭曲。在批判完了之後,最後寫道:「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魯迅在最後,期望能讓還沒習慣於不合理的傳統觀念的下一代,擺脫傳統社會的不良。
我覺得面對現在所處的社會時,週遭時常有著多荒唐、不合理,但四周的人卻又習以為常的現象。當我面對這些現象時,我常常會習慣於大家的習慣,而且沒有對這些現象加以反省思考,最後忽視,甚至固執這些現象。這時我們該怎麼做呢?是否要像以前一樣的視而不見,習以為常,最後可能也身陷毒害?還是也對病態的社會做出反省與抨擊?這些問題就跟我們學生一樣,對於課本的內容不加思考,老師考試所給的答案就認為都是對的。魯迅的文章雖然難懂,且帶有言外之意,需要我們多加以思考,也許他的用意也是讓我們思考與反省又或許可以讓我們對他所提出的做出反駁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