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書摘】那一年,我在重症照護病房:一個新手護士的心靈省思


那一年,我在重症照護病房:一個新手護士的心靈省思Critical Care:A new nurse faces death, life,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作者:泰瑞莎‧布朗(Theresa Brown)
譯者:錢莉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10日




內容簡介:
護士是醫療品質的關鍵,卻是最被忽略的弱勢。
工時過長、工作量太大、壓力破表、健康亮紅燈等已是常態,
在悉心照護病人、撫慰人心的同時,其實,她們也需要被關懷體恤。
本書帶領我們一窺護理工作的全貌、貼近護理人員最真實的心境。
  為生命奮戰的過程中,難免痛苦交織,這時,護士就派上用場了。

  醫師負責治療,或者說,試著治療,我們護士則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

  主動設想當天所照護的病人有什麼需要,
  然後在關愛與惱怒交織的心情下,盡力幫助他們。

─泰瑞莎.布朗



作者簡介:

泰瑞莎.布朗Theresa Brown  
註冊護士,定居賓州地區,也在當地工作。她是賓州大學的護理學學士,在這之前,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是英美語文學博士,但這段歲月卻被她戲稱為前生。《紐約時報》的部落格「健康」(Well)常刊登她的文章,所撰寫的〈或許死神正沾沾自喜;珍愛生命的理由更添一樁〉(Perhaps Death Is Proud; More Reason to Savor Life)獲選為二○○九年全美最佳科學寫作與最佳醫學寫作作品。《那一年,我在重症照護病房》(Critical Care)是她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錢莉華  
台大外文系、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工商時報》記者、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國外組編譯,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9個月,孩子大不同》、《YOU你的身體導覽手冊》(合譯)、《熱情洋溢》、《派屈克的生死抉擇》、《星期三是藍色的》、《致命的醫學常識》、《尋找快樂之國》、《成功抗癌者的5個祕密》等書(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目錄:
合作出版總序樹立典範:給新一代醫療人員增添精神滋養 黃達夫
第一章 從象牙塔走入醫院為生命奮戰的過程中,難免痛苦交織,這時,護士就派上用場了。醫師負責治療,護士則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
第二章 初次上陣新護士只要一踏入病房,就會發現自己不管在身體、心情和情感上,都沒做好準備。初期,他們不時會遇到驚呼「天啊!」的場景。
第三章 與死亡初次相遇我心想,幫助他們面對這一切不正是我們的職責嗎?若眼睜睜看著家屬和病人承受這種痛苦,卻不伸出援手,那我還算哪門子護士?
第四章 坐冷板凳疼痛很難受,失能會導致很多事不能做,失去行動自由會讓人絕望。我看到的病人都是這樣,而今,我自己也體驗到了。
第五章 病房護士的一天一個眼神、一個鬼臉、一句玩笑話、一聲無奈的嘆息、一則小故事,在在傳遞出無法言傳的妙意。而這些是會影響照護品質的。
第六章 當心跳突然停止在我的病人亡故後幾天,醫院裡那沾滿血的衣服、腦海中病人臉上的表情,這些事同時襲上心頭,也改變了我。
第七章 傷口稍微透露一點私事後,我發現跟病人抱怨一點日常瑣事或吐露一些自己的小缺點,反倒會讓他們感覺輕鬆些。
第八章 醫師不管大便的事有時,病人每半小時就得擦一次屁股,而且連著這樣幾小時。從大便到死亡,這裡包羅萬象、無奇不有,而我們注定都會碰上。
第九章 請調霸凌之所以猖獗,就是因為大家縱容。這些人縱容一個護士以殘酷的方式對待自己人,我實在不願跟這樣的人共事。
第十章 置放導管當我的病人所受的對待不合理時,我同樣會眼睛冒火,會感覺憤怒,而且會為此奮戰,以扭轉局面。
第十一章 毒藥「謝謝,泰絲。」他說。「今天晚上我得吃一劑藥,那藥就是你。」這是我有生以來聽過最美好的話。
結語「萬物」與人生瞬息萬變,我明白這道理是因為──我親眼看見。



以上引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4870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作業】魯迅〈狂人日記〉心得報告


●討論作家:魯迅


●班級:長庚科技大學100學年度  五專護理科  二年七班





●成員:5號田宛仟、8號吳宥慶、15號、24號洪愷彣、44號蔡念安、47號鄭雅文、48號蕭琇秀


作者生平介紹
* 魯迅(1881.9.25 ~ 1936.10.1)
*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原名周樹人;年輕時 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 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
*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 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 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心得報告

5號
田宛仟

  在準備這個報告之前,我對魯迅這號人物並沒有很多的認識,不過後期因為看了他所寫的「狂人日記」對他有比較多的認識。雖然說「狂人日記」這本小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的白話小說,不過對我而言,看起來似乎還是有點艱深難懂。不是不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文章裡頭字字句句組成起來的意涵有點難懂,畢竟這是在「五四運動」推行當時所發行的小說,也是為了向當時的封建制度宣戰、吶喊的文章。  雖然一開始看會有點不太懂,但讀久了就會發現,其實魯迅想要表達的意思就在他文筆的另一面,在他文筆之下的狂人說著瘋言瘋語,但卻又隱含深切的真理,慢慢的從文章當中敘述了封建制度下人吃人的本質。報告之餘學到最多的除了口頭報告的方式,還有電影的拍攝,從最初的小說要改編,再來到劇本、台詞、剪接、配音,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當要組合在一起卻變得複雜、麻煩。不過經過組員之間的配合,還有小組長的認真負責,讓我們早在第一組報告的時候,就已經做了討論,所以距離我們報告的時間還蠻充裕的,進而更能把我們覺得最好的部分,呈現給大家。


8號
吳宥慶

這是我第一次看魯迅的作品。在這之前,魯迅之於我只是課本上的某個人,我知道他很有名,因為他是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因為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用現代體式創作的人。這篇狂人日記真是經典中的經典。

老實說我一開始根本看不懂這日記到底是在說些什麼,看了幾遍開始有了個模糊的概念,喔,這主角有被害妄想症不成?老想著每人都要吃他,每人都在吃來吃去的,大人小孩,父母兄弟姐妹,鄰居朋友,沒一個例外,大家一致的目標就是吃人。每個人都在算計的就是如何吃人。可是再多看幾遍又更明瞭一些了,這人呢,鐵定很孤單,沒一個人了解他,這還不打緊,糟的是大家要嘛大家把他當瘋子看,要嘛說服他放棄他腦子裡面的思想。最後呢,他不從的話就等著被掉吧。

日記中不斷地以狂人的角度描述周遭(想像的)陰謀氣氛,一下是怪異的眼色,一下是言語的暗示,在一下又是詭譎的冷笑,連小孩子都跟著異論紛紛。這些描述強烈的表達了魯迅內心對於所處社會的質疑和不信任,即便是自己的兄弟,都跨不出吃人的傳統而參與了共謀。另一方面,對於至親(兄弟和母親)的懷疑、自己猶如家禽般地被禁閉,無不暗示傳統家庭加諸個人身上的鐐銬。 然而,想反抗的人不一定能免於幫兇的指控,一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表明作者對自己也是共犯的質疑。

我知道這篇文章或多或少在寫的是魯迅,或者根本是他的心情寫照。在那個年代,中國民主剛起步,革命是革成了,就是文化這事還有待同志們努力努力。魯迅將自已放進新文化奔流的時代和根深千年的歷史傳統的拉扯中,藉由有意識地文字書寫,表達對時代的質疑、絕望,也無意識地映射出他身處舊傳統「共犯」結構下,對於自己高喊新文化的無力感。文末雖然看似抱著那麼一絲希望,認為或許仍有不受窠臼「汙染」的下一代存在,但「救救孩子」的呢喃、對於具體方法描寫的空缺,以及文中反覆自白的共犯想法,都為這篇日記所想表達的積極性上了一道沉重的栓。我們可以感受到出魯迅將對新社會的樂觀期待幽閉在對當下社會的現實體認之中。


15號

我從狂人日記來看,我覺得篇中所講的「狂人」說著瘋言,卻又隱含深切的真理;看似瘋行,卻又進一步揭示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本質。原文寫著: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之所以為狂人,就是因為他患了迫害症,而這個病讓他以為周遭附近的人都想要吃掉他。也就是說整篇故事的角色,都活在吃人與被吃的恐懼中。其中,主角的大哥象徵著家族制度,他並不是有意陷害主角,但是因為他遵奉禮教制度的觀念,因此決定了他要按照社會傳統的意志消滅主角的叛逆意識。
趙貴翁,這個角色在故事中重複出現。在我看來,以名字的意義來說,或許他代表著村中的有錢人,也就是有名望的人。可能和村中較窮困的村民做一個對比,但是在這個對比之中,也凸顯了整個村莊,整個社會不管地位如何,都受到封建制度傳統的影響。
醫生,在傳統社會中,通常以治病救人的面目出場。在這裡扮演著勸戒者的身分,藉此挽救封建道德淪喪的人。實際上,是吃人這盛宴幕後的小螺絲起子。
就連趙家的狗,都是這樣面惡凶煞的瞪著他,肖想著他身上的鮮肉。所有人都吃人,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眼睛,似乎想害我。我明白了。這也是他們娘老子教的!」這裡點出了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透過教育代代流傳下來,而孩子對是非的判斷能力早已被混淆。
狂人看書卻看到滿本的吃人,這是到了惶恐的最高境界了就是因為怕被人吃,所以腦袋瓜想著都是吃人,就連愜意的讀書時光也是。而仁義道德和吃人簡直成了最佳的對比,藉此強烈控訴那封建社會的虛假,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是吃人的因子。真是諷刺最後,就要談到作者的目的了,魯迅將仁義道德視為吃人的工具。吃人只是中國社會的一部分,魯迅卻把他無限延伸,藉此扯出更多中國封建社會的病態和醜陋,更暴露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正因如此《狂人日記》便被魯迅賦予了深厚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內涵。但是除了批判社會,魯迅也藉著狂人更嚴苛的口吻批判自己。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無意之中,不知吃了我妹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除了犀利的筆觸,這種反省的態度也是我欣賞的


24號洪愷彣

其實當初看到那幾位作者  最想寫的就是魯迅  也很幸運的抽到魯迅  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因為那名字很熟悉  還有他那些知名著作吧  例如狂人日記Q正傳..等等  只是當選定文章  可是想知道狂人是指什麼  其中所代表的意義又是?於是我翻開了書總共分了13  老實說我看到第二段我就看不下去了  接著我快速的看過其他段落  然後發現我完全看不懂書中想表達的意思  接著我向同組的組員求救,同學要我多看幾遍  於是我又重新看起大概看了四五遍我稍微的看出一點頭緒發現其實書中所謂的吃人並不是真正的吃人而是當是社會的環境患有迫害狂患者的孤獨心態深刻地揭露了在「仁義道德」掩飾下的四千年來封建制度和禮教吃人的本質,喊出了「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正義呼聲。 一開始作者就善用了日、月、時辰,作為全篇氣氛的暗示性。 第一段還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但是,此時已經暗藏了危機,「須十分小心」。第二段就因「全沒月光」而“知道不妙”了。第三、四兩段還有「早、晚」,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第十段豁然出現了「大清早」,而第十一段則徹底變成「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了。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天氣與時辰全是有意設置的,便於讀者在充斥詭譎的氣氛下,進入了「狂人的臆想世界」。文中末段又以沒有吃過人的孩子  或者還有救救孩子.....」作為結束意指這樣社會的亂象人們應拋棄惡習經由這些導讀讓我更了解書中所要表達的意境這篇文章是需要細細品味才能了解書中要表達的可能因為當時社會環境剛好是五四運動剛開始,第一篇白話文章因為文章距離現在有一點久遠但作為偉大著作必定有它的價值所以我們選了這篇文章其實選完我看完第一次以後就後悔了因為他所想表達的我竟然完全體會不到但為了完成報告我仔細讀與同學討論最後我發現在魯迅的文章中會發現他的每一個字句竟然都在顯示一個訊息文章的緊張讓你看了也覺得身入其中我只能說魯迅的文字讓我覺得佩服。
其實這次的報告是一個很棒的經驗老實說如果沒有這項作業我一輩子不會去看狂人日記因為這份功課我增廣了自己的見聞也學習到跟同學討論的過程有開心有辛苦但我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學習。


44號蔡念安

  魯迅所有作品裡,其中這本《狂人日記》光是書名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上網找找他的簡介後更是讓我們這組決定全都各買一本收藏!
  拿到書以後翻了翻內容,他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以另一種手法深刻的描述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以狂人的精神狀態以及心理想法,表現出徹底反對專制社會的態度;且光書本封面就寫著這本書的精髓:「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瘋言瘋語,但卻不乏真理。狂人的低喃,又何嘗沒有引人深思的理由?魯迅筆下的「狂人」說著瘋言,卻又隱含深切的真理;看似瘋行,卻進一步揭示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本質……」。
  而看完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第一篇和本書同名的〈狂人日記〉以外,還有第二篇〈祝福〉,故事裡的祥林嫂那悲慘的待遇,那淒涼的冷嘲熱諷,那遭遇不幸的人生,不只呈現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更是反映出那病態社會裡人性的善惡!
裡頭有句話一直在我心中環繞著,祥林嫂問:「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看到這句,我思考著,這是否是個伏筆?是否表示祥林嫂有想尋死的念頭?是否又是另一個故事情節的開端?果然!沒幾天,就接到祥林嫂已亡的消息當故事接近尾聲,真覺得祥林嫂的人生坎坷的很,走的時候也沒家人在身旁陪伴,眾人只能以繁響的炮竹帶著祝福的心,祝福她。
  由於這次的國文報告,除了此心得外,還有個影片部分,跟著全組的同學們討論著劇情,一起拍戲,一起錄音,合力完成的感覺,真的很棒!
  雖然過程中曾感覺到時間緊迫,每個人皆有各自的事情得處理,很難找到大家都有空的時間,感覺很緊張,很怕沒辦法完成,可當看著自己拍出來的影片一點一滴的慢慢成形時,這所有的不安全都煙消雲散
  很謝謝這次的報告作業,讓我有了很好的回憶  也讓我知道原來我們還有這麼多潛力,可以拍出一部電影呢


47號鄭雅文

  這次我們要報告的小說是相當著名的「狂人日記」,由魯迅著作,這本小說內含了十篇故事。雖然報告的是同名故事「狂人日記」,但在看完整本小說之後我感觸最深的是一篇叫「傷逝」的故事。在這次報告之前對於魯迅這個作家感覺很耳熟但卻從未真正的了解、閱讀他的著作,藉由這次的閱讀對於魯迅有更深一層真正的了解。
  「狂人日記」這篇故事似是精神病患的獨白,很多內心話想說卻不能說出口,因此神秘到像是精神病患者。「傷逝」這篇故事在講述一個人的生活重心,一名男子從單身到與一名女子相愛到最後又變回單身,女子的出現與消失讓作者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故事中的男子和女子的初次相見是在一個會館裡,這名女子的思想在當時屬於十分的特別相當的開放,令男子相當的震撼並刮目相看。後來女子決定與男子開始同居的生活,剛開始的兩個人生活很甜蜜,但基於生活的所需又碰到男子失去工作,男子越來越沉默多次的想要跟女子說出心底的真話,每次想開口時卻又被女子的單純稚嫩的眼光給擊退開口的動機,把溫存的謊話獻給女子,把殘忍的現實一而再的堆在自己的心上,到最後男子真的受不了向女子說出心底的真話,女子的臉色從此不見那單純稚嫩的神色,隔天就離開了同居的家,男子不敢相信女子什麼也沒說、一絲信息也不留的就離開了。直到男子登門拜訪親戚請求工作時聽到了女子在幾日前已離世的消息,並親眼看著女子的葬禮在眼前進行著才心碎的接受了事實,男子不願再想起點點滴滴的回憶所以搬離了同居的家到一個新落腳處,但過去曾經一起飼養的寵物卻突然的出現,再次勾起男子的難過回憶。男子決定把「遺忘」送贈給女子的葬禮,忘記過去曾經的一切,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即使痛苦現實,但這也是展開新人生的唯一方法。
  生活中,大家常常會把很多的心事往自己的心裡掩埋,以為時間可以把不悅的心情腐蝕掉,對於愛人對於朋友總是給予無止盡的溫存、謊言,換來的卻是讓自己過的悶悶不樂。每個人的生活重心都不一樣,共通點是重心只要有一點異樣總會令人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當失去生活重心時低落、難過和挫折感都是難以避免的,有許多金玉良言在此刻陪伴著我們,必須走出心痛和回憶才能再展開新的生命旅程。


48號
蕭琇秀
  《狂人日記》就是作者─魯迅對傳統社會弊害的訴狀。他並不直接議論社會的弊病,而是透過一個瘋子、荒唐的日記來諷刺傳統。文中寫道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德」可以看出「吃人」,諷刺傳統是「吃人的禮教」;還寫到「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指控當時人們對於不合理的現象習以為常。魯迅以辛辣、嘲諷的文筆,暴露出當時社會所習慣、自以為殘暴與正常的扭曲。在批判完了之後,最後寫道:「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魯迅在最後,期望能讓還沒習慣於不合理的傳統觀念的下一代,擺脫傳統社會的不良。
  
我覺得面對現在所處的社會時,週遭時常有著多荒唐、不合理,但四周的人卻又習以為常的現象。當我面對這些現象時,我常常會習慣於大家的習慣,而且沒有對這些現象加以反省思考,最後忽視,甚至固執這些現象。這時我們該怎麼做呢?是否要像以前一樣的視而不見,習以為常,最後可能也身陷毒害?還是也對病態的社會做出反省與抨擊?這些問題就跟我們學生一樣,對於課本的內容不加思考,老師考試所給的答案就認為都是對的。魯迅的文章雖然難懂,且帶有言外之意,需要我們多加以思考,也許他的用意也是讓我們思考與反省又或許可以讓我們對他所提出的做出反駁吧。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作業】張愛玲〈色●戒〉心得報告


●討論作家:張愛玲



●班級:長庚科技大學100學年度  五專護理科  二年七班



●成員:09號、13號、41號、42號、49號、53號蘇心怡



<.>書面報告

一、生平大事記:

    張愛玲是官宦之後,祖父張佩綸是同治進士,做過署左副都御史。父親張廷眾是紈褲子
弟,母親黃逸梵是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她的外曾祖父更是赫赫有名的李鴻章。
黃逸梵清秀有才華,崇尚西洋文化,看不慣官宦世家出身的丈夫,在外面養姨太太,便同小
姑張茂淵去英留學,拋下四歲的張愛玲,直到四年之後才回來。
        母親回家,一次又一次的父母吵架、打架,父母離婚,母親去法留學,父親又結婚了。
張愛玲先在家裡請私塾老師教古文,後來住讀有名的聖瑪利亞女校,很少回家,心中苦悶,
便去找姑姑張茂淵。她的性格變得愈來愈內向,很少與人交談。她那顆敏感多疑的心,在孤
寂的少年便承受了太多的愁。
        中學快要畢業那年,母親從法國回來。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變,上海處於炮火煙霧
之中。張愛玲徵得父親同意,搬到租界與母親同住了二星期,等炮聲稍停回家,繼母以張愛
玲離家未得她的同意打張愛玲,並唆使父親毒打她,監禁空房,幾乎病死。十六歲的張愛玲
逃出家中,投靠母親。在母親的指導下,於一九三八年考取倫敦大學,因歐戰不能去英國,
改入香港大學。
        在香港大學她考第一名,在全班同學羡慕加嫉妒的眼光下,她安靜地接受表揚,毫無喜
悅的表情,回到自己的坐位上。這時候的張愛玲,已表現冷漠的性格。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飛機轟炸香港,她卻冒死進城去看電影;回
到學校,炸彈就在屋頂開花,她抬起身來,知道自己沒有被炸死,竟也感覺不到生還的喜
悅。這就是她後來寫《傾城之戀》的背景體驗。
        一九四二年春天,淪陷後的香港大學停辨,三年級的張愛玲與同窗好友炎櫻,同乘一艘
商船,由日本軍方特遣回到上海。這時母親又去法國,她與姑姑張茂淵住在一起。由於沒有
生活費用,她開始用英文寫稿賣文謀生,給英文版的《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替德國人
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關於「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之類的文章。閒時喜歡駐足書攤,
看張恨水、周瘦鵑等「蝴蝶鴛鴦派」的小說。
        張愛玲從母親遠房親戚黃岳淵家裡見過周瘦鵑。那時周瘦鵑是集創作、翻譯、編輯於一
身的文壇風雲人物。三十二年春,張愛玲攜帶稿件和黃岳淵的信去拜訪他,不亢不卑,也不
多話。張愛玲告辭,周瘦鵑打開張愛玲的文稿,題目是:〈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
第二爐香〉。這個題目,立刻引起周瘦鵑的注意。他看著看著,幾次拍案驚嘆,擊掌叫
好。以他操筆多年的經驗,文筆的用詞遣句老到,那洞察人情世故的深刻與冷漠,令人驚嘆
不已。他將張愛玲的小說介紹到自己主編的《紫羅蘭雜誌》副刊號上刊出,立刻引起上海文
壇一片驚嘆。這位年僅二十三歲的張愛玲,從此成為文壇風雲人物。
        當時上海文壇環境特殊,清濁難分。鄭振鋒、傅雷、夏丏尊、王統照等人都在暗暗注視
著張愛玲的每一篇作品的問世。鄭振鋒在《紫羅蘭》、《雜誌》、《萬象》等雜誌上看到張
愛玲的小說時,深為作者的才華所驚嘆,認為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得,在這混亂的時局裡,應
該好好珍惜。他去找柯靈勸說張愛玲不要像現在這樣良莠不分地四處發表作品,免得上了某
些有政治背景的人的圈套。(大概是暗指與汪偽政府有背景的胡蘭成。)他具體建議要張愛
玲繼續寫文章,但不要發表,可交由開明書店保存,先由開明書店付給稿費,等戰爭結束後
再印行。
        柯靈是上海《萬象》雜誌的主編,有很高文字駕馭能力和鑑賞水準。他讀到張愛玲的作
品,大有發現奇跡之感,正想找周瘦鵑引介,在七月的一天裡,不意張愛玲帶著手稿《心
經》造訪,柯靈喜出望外,從此結下了文壇編輯與作者的一段真誠友誼。這時中央書店老闆
平襟亞建議張愛玲在中央書店出書,她寫信徵詢柯靈意見。中央書店專門翻印古籍和通俗小
說,質量低劣。柯靈不願張愛玲混跡其間,加之鄭振鋒已有言在先,他寄了一份中央書店書
目供她參考,並說明如果是他,寧願婉謝,表示以她的才華,不愁不見知於世。
        張愛玲很快回信,極其坦率地說要「趁熱打鐵」。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六日,《雜誌》
月刊為她出版《傳奇》,在上海康樂酒店舉行茶會,作家們都到場了,這時張愛玲真是風光
極了。《傳奇》出版第九天便銷售一空再版。張愛玲在再版序言中再也抑制不住心頭的喜
悅,率真地表達出她對出名的急切盼望,以及潛藏的動機,她開頭便說出:「出名要趁早
呀!」
        日本投降後,張愛玲仍在上海,把全部精力用於創作小說,編寫電影劇本。主要的小說
創作是《留情》、《鴻鸞禧》、《華麗緣》、《多少恨》、《相見歡》、《浮花浪蕊》。一
九四六到一九四七年,她創作《不了情》、《太太萬歲》兩部影劇本。
        一九四九年中共統治大陸後,張愛玲的創作受到限制。一九五年三月至一九五一年二
月,她創作了《十八春》,以梁京的筆名在上海《亦報》連載,接著發表《小艾》,她借慕
瑾之口,道出對政治的無奈,以至《十八春》裡的叔惠,竟去了延安,個個人物後來都穿上
毛裝。小艾與她丈夫成了「無產階級」模樣,明顯違反了張愛玲的創作信條「不完美的人生
和人物。」在這樣的政治環境裡,她敏感到自己的出身,以及和胡蘭成的婚姻關係,將導致
被中共改造的對象和攻擊。一九五一年香港大學復校,她決定隻身前往,不告訴任何人。一
九五二年春天,三十二歲的張愛玲,先乘船到廣州,再到香港。
        她到香港並沒有去香港大學讀書,經友人宋淇推荐,到香港美國新聞處供職,在《今日
世界》雜誌寫了兩部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張愛玲將《秧歌》寄給胡適,並
附了一封短信,希望自己的這部書能符合胡適評《海上花》時強調的「平淡而近自然」的境
界。胡適回信給予極高評價:「此書......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乎自然的境界。近年拜讀的
中國文藝作品,此書當然是最好的。」
        張愛玲的性格與香港美國新聞處公務員生活格格不合,她不習慣固定的作息時間,好像
她的整個人都交出去一樣,絲毫不能由自己來安排有興致的生活。於是她決定到美國去尋找
她的心靈故鄉。
        第二任丈夫賴雅去世後不久,一九六七年,張愛玲應雷德克里芙女校的邀請為駐校作
家。一九六九年又應陳世驤之邀,到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研究《紅樓
夢》。同時,在港臺地區掀起「張愛玲熱」高峰,皇冠出版社重印了她所有作品。夏志清教
授在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為張愛玲闢專章。稱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
家」,稱《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唐文標的《張愛玲研究》和《張愛玲資料大全》提供了較為詳實的資料;他對張愛玲小
說的批評與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提出了比傅雷更為苛刻的批評。
        水晶也是「張迷」。他熟讀張愛玲的小說到可背誦程度,並以西洋批評方法解析張愛玲
小說中意象的運用,神話結構的假想,和性心理分析,為讀者欣賞和理解張愛玲的小說打開
了多方面的視角。
        張愛玲在美國十幾年生活,沒有多少新著問世。後來發表三部短篇小說《相見歡》、
《色.戒》,和《浮花浪蕊》,也都在一九五年間寫成的。此外,她在今日世界社出版翻譯
《愛然森文選》,與人合譯《美國詩選》,《歐文小說選》。
        她沒有忘記喜愛的《紅樓夢》,她在加州大學工作到深夜,精力放在對《紅樓夢》的考
據和研究上。
        遠在香港的朋友宋淇,常在信中開玩笑的問道:「妳的紅樓夢魘做得怎麼樣了?」一九
七三年張愛玲遷居洛杉磯在那裡完成了「五譯」《紅樓夢》。一九七七年出版了這部十多萬
字的《紅樓夢魘》。她有兩句很好的感言:「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她另外
的工作,就是完成了答應胡適將《海上花列傳》譯成英文。
         張愛玲的日常過的是孤身隱居生活。由於她深居簡出,少與外界聯繫,關於她的猜測和
傳說,比她實際情形更具有「傳奇色彩」。外傳張愛玲患有神經性皮膚炎,不能見空氣,只
能穿紙衣。水晶初見張愛玲,大吃一驚,她全然不是心目中的張愛玲,非常清瘦,臉仍是飽
滿圓大。六月初夏,張愛玲住在雪洞似的房間裡,室內沒有書桌,也不見多少書籍。
        張愛玲埋首於自己熱衷的一切,過著心志淡泊、寧靜致遠的生活。《張看》一書的〈讀
書雜談〉,是她晚年讀書的詳細心得體會。
        于青著的《張愛玲傳》,出版時,張愛玲尚獨居美國洛杉磯,陳芳明稱她為「孤傲的靈
魂」。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中午被發現死於寓所,享年七十六歲。她的文學生命,從一九四
三年到一九六六年發表《怨女》,以《第一爐香》到《赤地之戀》,應是她創作高峰。一九
五五年去美以後,住了四十年,只寫了《五四遺事》、《怨女》、《張看》、《紅樓
魘》、《色.戒》、《惘然記》、《餘韻》等書和英譯《海上花列傳》,創作極少。她的
身後情形,張小虹在《中國時報》「張愛玲逝世四週年專輯」寫道:「畢竟林式同是這世上
除了張的伊朗房東,警察與殯儀館人員外,唯一瞻仰過張之遺體的遺囑執行。...
        她對張辭世現場的一小段文字描寫:張愛玲是躺在房裡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去世
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
頭髮很短,手和腿都很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很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
東發現時還亮著。」
        張錯在八十八年四月十五日《中央日報》副刊寫的〈張愛玲與荒涼〉,對於張愛玲的後
事,有清楚的交代: 「一九九五年九月三十日我同林式同、高全之等人出海將張愛玲的骨灰
撒在離岸三里外的大海裡。」文中指出張愛玲的遺囑很簡單,只有兩點:第一,一旦棄世,
所有財產遺贈給宋淇先生及夫人。第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殯殮儀式,如在陸地,則將骨
灰撒向任何廣漠無人之處。」
        張愛玲走了,她於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於上海,她的骨灰撒在大海裡。


二、家世背景:
1. 顯赫的家世:張愛玲的祖父是張佩綸,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母才子佳人的 故事被影射寫入了《孽海花》,不過愛玲對這樣的家世並不驕傲也不喜提起。

2. 遺少的家庭型態:張家到了張愛玲的祖父晚年已經逐漸走下坡,到了父親時已全然不事生產,過著留辮子、納妾、抽鴉片、捧優伶、打麻將的舊制悠閒生活。而這樣的生活型態常成為張愛玲小說的背景 。

3. 緊繃的父女關係:張愛玲對父親的情感是又愛又恨,父親很為她的文才感到驕傲。但也會因為繼母的讒言下死命的毒打她。

4. 疏離的母女情感:由於夫妻感情不睦,情感淡薄的母親並沒有給她足夠的母愛。


三、思想情感:
1. 天才早慧:張愛玲自幼即聰明早熟,讀書、寫作、繪畫、都有優秀的表現。功課更是樣樣拿第一,焚膏繼晷地苦讀,就為了一圓留學夢。

2. 孤僻、冷慠、不善與人交往:她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中,目空一切,總是用著一種冷冷的、理性的眼光打量著這個世界。童年不愉快的經驗,使她對人不信任。

3. 自信、作怪、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自服飾風格中展現出來,她總是以一種「衣不驚人誓不休」的姿態出現。


四、作品風格:
1受紅樓夢影響:張愛玲將紅樓夢讀得出神入化,寫作風格及刻畫人物的技巧都有紅樓夢的
影子。對衣服裝飾繁複地刻畫,心理層面的深層探索。

2筆下的人物:多半是住在上海租界裡,一群腐朽舊家庭中的人物,彼此勾心鬥角,自私自
利。

3早期《傳奇》明豔華美,中期《秧歌》《赤地之戀》樸素乾淨,晚期《怨女》《半生緣》
清新流麗。

4關心新舊衝突中女性的出路及情感。女性以弱者姿態承受父權社會的壓迫。

5表面華麗繽紛的各種具體意象,整體風格卻蒼涼至極。
(一)各期風格不同
1、早期-代表作品《傳奇》《流言》-明豔華美
張愛玲早期作品以一部短篇小說作品集《傳奇》及散文集《流言》為代表,這一個時期他善用繁複的意象、穠麗的字辭營造出明艷華美的風格。
2、中期-代表作品《秧歌》《赤地之戀》-樸素乾淨
《秧歌》《赤地之戀》表現的是貧苦農民的生活,所以筆調明顯的平實許多,而張愛玲在成名之後也力闢繁複堆砌。
3、晚期-代表作品《怨女》《半生緣》-清新流麗。
《怨女》改編自《金鎖記》但整部作品的內容及風格明顯平淡謙和許多《半生緣》則改編自《十八春》。
(二)明顯受紅樓夢的影響
張愛玲自幼熟讀紅樓夢,作品風格深受紅樓夢的影響:表現在人物衣飾的精細雕琢,喜歡以烘托、點染景物的方式來描繪人物的內心、思想情感,而不喜歡以單純敘述、內心獨白的方式呈現。例如〈金鎖記〉曹七巧一出場的形象是:
一隻手稱著門,一隻手撐住腰,窄窄的袖口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下身穿著銀紅衫子,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兒,小山眉。
將曹七巧俐落,刻薄的形象,作了完整的呈現。七巧彷彿就是王熙鳳的化身。
(三)作品色彩鮮豔、繽紛
可能深受母親的影響,張愛玲對顏色十分敏感,而且將顏色的感覺寫入作品中,表現在人物的個性、情感上。營造出富麗的感覺。例如〈傾城之戀〉:
好容易船靠了岸,她才有機會到甲板上看看海景,那是個火辣辣的下午,望過去最觸目的便是碼頭上圍列著的巨型廣告牌,,紅的、橘紅的、粉紅的、倒映在綠油油的海水裡,一條條,一抹抹刺激性犯沖的色素,竄上竄下,在水底下廝殺得異常熱鬧。
這一段文字中張愛玲用五光十色的顏色暗示白流蘇即將面臨的是複雜的新生活,和范柳原的情感拉鋸戰正式開始。
(四)華麗的表象、蒼涼的情感
華麗的表象主要表現在意象的運用與精美的詞藻,張愛玲的古文基礎扎實,文字運用精確。在意象的使用上喜用美麗的事物,但整體的情感卻是蒼涼的。〈自己的文章〉中她說到:
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配大綠的的顏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她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伸長的回味,就因為她像葱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夏志清先生以為張愛玲擅長寫悲劇,而為什麼寫悲劇恐怕連張愛玲自己都不知道。例如〈傾城之戀〉朦朧中可以看見堂屋裡順著牆高高下下堆著一排書箱,紫檀匣子刻著綠泥款識。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裡,擱著法瑯自鳴鐘,機關早壞了,停了多年。兩旁垂著朱砂對聯,閃著金色壽字團花,一朵朵托住一個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裡,一個個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離著紙老遠。流蘇覺得自己就是對聯上的一個字,虛飄飄的,不落實地。
把白流蘇錢被兄嫂用盡、在家中盡惹人嫌,委屈無助的心情作了深刻的描繪。
(五)著眼於小人物,深刻掌握人物的個性
張愛玲長於描寫小物的情感,她曾經說我筆下全都是一些不徹底的人物,〈自己的文章〉中她說到:
除了曹七巧之外全都是些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因為她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蒼涼卻是一種啟示。
尤其他深刻的掌握失去慾望撐持的人性,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因子以及偶爾為了虛榮心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


參考網址




心得報告

09號
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可以說是她的嘔心瀝血之作,在著名導演─李安改編成電影後,更是風靡好一段時間,隨便問一個小學生都會知道這部電影
故事是從幾位大學生刺殺一位漢奸─易先生當作起始點,女主角王佳芝被派去使用美人計,找出破綻讓其他人進行刺殺,過程中經歷種種風波,出乎意料之外的,王佳芝發現自己喜上這暗殺目標,當下做出決定要窩裡反幫助目標逃出死亡的陰影,最後東窗事發,王佳芝與其他刺殺易先生的人,被私底下槍決掉。
張愛玲在這篇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是─跟隨感覺去愛,就像是王佳芝在故事中愛上暗殺目標,義無反顧的叛變放過易先生,電影最後一幕從王佳芝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一件事情─對於跟隨感覺去愛換來的結果,她完全接受,她忠於自己的感覺。
在看過作者生平後可以發現,當時她的丈夫─胡蘭成被批評成漢奸,與易先生個背景剛好重合,我想這應該不是巧合吧。
作者在四七年批評她是漢奸,只因為她和一位漢奸結婚,所以這部作品也有張愛玲告白、申訴、檢討的味道,故事人物有和作者稍微的重合,只是寫書時已經是用一個歷經滄桑的老年人來看整個故事,用整整三十年經驗來看待當時的決定,從結局中可想而知,她一點也沒有後悔過。


13號
我很喜歡老師選擇這樣的方式讓我們學習 , 就像上次看一本書報告,以及告訴大家自己的心得 , 一人報告一本書我們便無形中多認識了52本書 , 現在一組報告一位作者的作品以及作者的生平 , 也就是說我們總共又多認識七位作者和七本書 , 根本只賺不賠。而我們這組報告的是張愛玲 , 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作者 , 她的作品我相信大家必定是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很慶幸地 , 我們選擇了張愛玲經典作品中的<色。戒> , 因為礙於對於感情方面還沒了解太多 , 對於這部作品的內容還是沒有這麼了解 , 所以我們選擇看李安導演根據原創拍攝的<色,戒> , 藉由進一步了解大概劇情。原本以為會很乏味 , 畢竟對我們是有點年代久遠的書籍了 , 但是我覺得李安把所有每個人的特點 、情感流露 , 都幾乎到味 , 一方面佩服導演的專業也佩服演員的演技 , 到王佳芝被易先生感動 , 然後兩人真情相視那一幕 , 我似乎感覺到眼眶微微的熱感一直不斷的湧出 , 突然覺得愛情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把自己內心那種悸動以及哀傷表達出來。最後一幕,又回到剛開始易太太以及牌咖在打麻將兒意先生在一旁觀看的情景,雖然佳芝以被槍殺,但大家皆不知情的情況下易先生以及佳芝那段地下情就像完全沒發生一樣,所有皆回到了原點。就李安與原創著作比較,雖然李安注重男女之間閨房情事比注重外在流露的情感還多,但我覺得其實那也算一種感情上的表達方式,只是方式比較不同罷了。


41號
這次的國文報告,讓我有機會認識「張愛玲」這位作者。她的作品相當的多,像<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不過最吸引我們這組的書還是<色。戒>,因為每看到這兩個字大家都會聯想到李安導演拍的<色,戒>。但這兩者的最大差別在於<色。戒>的劇情比較難懂而且內容表達方式也比較含蓄。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在描述那個時代的上海貧富差距甚大、日本文化大肆進入、許多學生開始紛紛投入愛國運動。故事中的重要角色正是一群愛國的話劇社青年,為了要刺殺賣國賊易先生,派出他們的團員王佳芝假扮成一位香港貴婦準備色誘易先生並且將他暗殺。雖然到了最後這群話劇社的青年們任務失敗了,不過我覺得他們為了國家能付出那麼多的心血也真的很佩服她們。不過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是易先生送給王佳芝戒指那段吧!剛開始王佳芝只是為了任務才接近易先生,而且兩方的心裡都有互相防範、互相猜疑。直到接近故事結尾,好不容易任務只差一步就可以完成時,王佳芝卻對易先生動了真情而開始動搖,在刺殺前一刻,王佳芝的內心不斷的掙扎與迷惘。但她後來只用簡短一句「快走!」打破他們多年精心策劃的刺殺任務外,也表達了王佳芝對易先生的情感。剛開始看這篇小說時不是很懂它所表達的涵意,不過反覆閱讀之後才稍略懂一些。不過我覺得作者真的很厲害,能在短短一篇小說裡把起承轉合寫得如此精彩並不會枯燥乏味。只能說色戒這本書真的是很棒的一本書!


42號
 
    還記得第一次知道色戒的時候,是李安導演的電影,不過因為當時那是限制級電影,所以我沒有看過,直到最近因為要報告張愛玲的小說,我們才去找資料,發現原來色戒是張愛玲寫的短篇小說,然後我開始讀起張愛玲的這篇作品,一開始,我完全無法理解內容,所以找了李安的電影欣賞,然後開始慢慢了解這故事的內容,原來是在說一段以美人計誘惑某敵黨高層並試圖刺殺他的故事,在看完電影後,我又再看了一次張愛玲的小說,發現電影跟小說中不一樣的地方,例如:電影中,導演運用床戲的熱烈,來表現出易先生的寂寞與飢渴,和對王佳芝的信任與感情的釋放,而張愛玲是以敘述的方法完整呈現出其中的感情。
    後來在報告結束後,聽老師對這本書的介紹,老師說,張愛玲和李安的色戒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色和戒中間的逗號和句號,張愛玲用句號表示男人對女人的色心和一只貫穿整齣劇的戒指,李安則用逗號表示男人對色的戒心,這樣微妙的差別,其中蘊含的意義,若是沒有國文老師的解釋,我真的無法輕易理解,後來,我真的很佩服張愛玲,那樣劇情曲折的故事,能完整地用文字詮釋,就像敘述身邊發生的事一樣,我很喜歡這樣作品風格的小說,讓人買了可以一讀再讀的小說,張愛玲的書每一本書都值得讀者仔細閱讀。


49號
這次的國文報告,讓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張愛玲這位作家,在製作這次報告以前,我對張愛玲的了解,真的是像紙一樣薄,就連李安拍的〈色,戒〉的原作───〈色‧戒〉都不知道是出自於張愛玲之手,經由這次,讓我認識了張愛玲很多,從生平到寫作風格,還有過去大大小小的作品,讀過了這次主要報告的小說─〈色‧戒〉之後,雖然無法體會其中的意境,但似乎又能感受到文字間流露出的情感,我想,年少的我還經歷的太少,也許過了五年、十年,甚至是二、三十年後,再重新讀過一次這部作品,相信一定又會有全新的感受。在製作報告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非常認真的做好自己的部分,並且還會互相幫忙,而我負責的是最後的影片後製,當檔案交到我手上時,時間只剩下僅僅的一天,而資源也不夠齊全,熬了一整個晚上,早上的時候才拿到完整的資源,還好有同學幫忙,但是當匯製成影片的時候,軟體又出了狀況,讓情況雪上加霜,雖然最後做出了影片,結果仍是不盡理想,整體表現得也不夠清楚、明白,這些都是往後需要注意及改進的地方。最最重要的是,無論是這次的報告或是之後的任何事,一定要提前做準備,而不是到了前幾個禮拜才開始趕工,這樣才不會因為太匆忙而無法讓作品盡善盡美。所謂「凡經我手,必為佳作。」,這次的我,想必是沒有辦法達成了,看見作品呈現出來許多的缺點,讓我感到遺憾,但要將此次的失敗作為往後的借鏡,才能有所學習、成長。


53號蘇心怡
我覺得張愛玲這位女性寫作的風格很細膩、多變!佳芝原本只是為純樸的鄉下姑娘 , 因為戰亂的關係而到了重慶 , 因話劇而認識了鄺裕民他們 , 因她的美色而變成美人計的誘餌 , 儘管最後被易先生祕密的槍決掉 , 但易先生說了一句話:「她的靈魂會永遠陪在我左右」 , 兩個人在錯誤的時間相遇用錯誤的方法結束 , 佳芝在易先生送她鑽戒時愛上他 , 易太太叫易先生送她鑽戒易先生沒答應 , 但他卻願意送給佳芝!我想佳芝被這不經意流露溫柔一面的易先生吸引了吧!我們這組在拍這篇小說時沒辦法表現出這樣的情感 , 我想從小說中也能一窺一二吧!讀完色戒這本書 , 我覺得佳芝在死前能遇到一個她愛的人 , 她可能感到欣慰吧!很多人一生都無法遇到一個愛的人 , 佳芝在易先生送鑽戒那時 , 發現她愛上了易先生 , 所以大叫「快走」 , 她想保護易先生不被鄺裕民他們殺害 ! 但我想她同時也想到 , 事跡敗露後自己也會被殺掉 , 但還是選擇跟易先生說 , 我想是愛情使人沖昏頭了吧 ! 我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在自己的性命有威脅的前提下 , 跟我愛的人說出我們要暗殺他這件事